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李鸿章的“照骨术”体验:中国拍X光片第一人

2013-08-26 01:25:12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照骨术”,即医疗上的X射线检查。早在1896年,李鸿章出访德国时,就已体验过神奇的X射线诊治,成为中国拍X光片的第一人!当时,李鸿章亲眼在一张胶片上看到了弹头以何种姿势“嵌”在他的左颧骨内,“纤毫毕现”,十分新奇……这里,我们就来八一八李鸿章与“照骨术”!

41I440

  据《李傅相历聘欧美记》记载:此次道出柏灵,知有操朗德根之术着,乃延摄其面影;即见枪子一颗,存于左目之下,纤毫毕现。描述的就是清朝“外交官”李鸿章在1896年出访德国,并接受X射线诊治一事。当时,距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仅隔半年之久,李鸿章成为首个接受X射线的中国人!

  话说1895年3月,李鸿章以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赴马关主持和议,未想,日本国公然无视国际公法,在谈判的第二天,即遭到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的枪击。在日本医生的全力抢救之下,李鸿章保住了性命,但考虑到年迈,做手术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因而左眼下的子弹未被取出。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李鸿章“一生事业扫地无余”,自此赋闲在贤良寺达一年之久。1896年适值沙皇尼姑拉二世加冕,李鸿章又迎来了他外交生涯中的又一个辉煌。他被指定为出使大臣前往俄国道贺,并顺带访问了德、法、比、荷、英、美和加拿大。7月,李鸿章途经德国,听说不久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强穿透力的神秘射线,这种射线能够穿过皮肤看清骨骼组织,李对此十分感兴趣,加之这一年来,留在颊骨内的弹头让李疼痛难忍,因而决定通过此种神秘射线来检查一下。

  至于为何李鸿章能成为这“第一人”,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射线的发现是在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维尔茨堡大学进行阴性射线管放电实验时所发现,从此打开了一扇通向身体内部“宫殿”的窗户。而此时是1896年6月,中间仅隔半年之久,所以李鸿章是首个使用 X射线的中国人应该是确定无疑的。而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李鸿章十分重视西学的传播,这其中自然包括对近代西医技术的推崇。实际上,李鸿章对西医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太关注到笃信的过程,而促使他笃信西医技术的转折还在于1879年,传教士马根济为其夫人治愈了疾病,自此,李鸿章信任西医,这从他后来聘请私人西医和建立近代西医学堂等都可以证明。由于骨子里信奉西医技术,因而李鸿章成为首个接受 X射线的中国人,也丝毫不觉得奇怪。

  当时,李鸿章亲眼在一张胶片上看到了自己左颧骨内的弹头,“纤毫毕现”,连连称奇,称之为“照骨术”。据李鸿章的随从记载,这种照骨术“凡衣服、血肉、木石诸质,尽化烟云;所留存镜中者,惟五金类及骨殖全副而已”。1897年,清朝《点石斋画报》甚至以《宝镜新奇》为题报道了X射线,称其“照人肺腑,心腹肾肠昭然若揭”。在当时,这样的报道可谓及时。

  而此时的西方,X射线可谓风靡一时,竟成为一种新奇的娱乐工具。绅士们纷纷拍X光照片,自我观赏也让别人观赏自己的骨骼和内脏。后来得知,X光对人体细胞有杀伤作用,就再也没人拍这样的照片了。不过,伦琴倡导严格使用铅板防护X射线的辐射,这一做法延续至今。如今我们去医院拍X光片,仍要穿戴铅围脖、铅裙,以保护甲状腺、生殖腺等。

  结语:

  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仅仅几个月后,这种能够“透视”的射线就已经被应用于医学领域,以影像方式发现疾病,成为“照妖镜”。李鸿章在他的环球访问中有幸在德国拍摄了X光片,亲眼看到了留在左眼脸颊下的子弹,也因此成为中国拍X光片的第一人。而现在,X射线已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不过,究竟什么是X射线检查?对人体有何风险?我们该注意什么?恐怕很多人都难以回答。又甚至有不少人对X射线检查存在误解,以为进了放射科就像是进了一个遍布辐射的“危险区”,过度将X射线检查“妖魔化”,影响诊治效果。其实,在现在的医学水平下,你基本不用担心现在的辐射剂量会危害到你的健康。相反,如果盲目的避开X射线检查,对你的疾病诊治才是莫大的损失。不过,在X线检查中,胸透还是尽量不要用,因为它的辐射量在X线检查中比较大的,做一次胸透可以相当于拍N次X光照片检查,对人体的伤害会比较大!

  【1】《李傅相历聘欧美记》

  【2】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3】《清朝野史大观》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