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胆道,人体事故高发路段

2018-02-06 01:02:03生命时报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正常成年人的肝脏每日可分泌胆汁约600~1000毫升。胆汁能排泄各种肝代谢产物,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促进胆固醇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还能中和胃酸,刺激肠蠕动等。

  主讲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2017年12月26日

  胆道系统连着肝和肠,还挂着个脆弱的胆囊,在人体中属于“事故高发路段”,值得我们警惕和重视。

  四个症状警惕胆道疾病

  正常成年人的肝脏每日可分泌胆汁约600~1000毫升。胆汁能排泄各种肝代谢产物,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促进胆固醇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还能中和胃酸,刺激肠蠕动等。

  胆道系统是胆汁从肝到肠的“交通要道”,包括胆囊、肝总管、胆总管等。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流入胆囊内储存和浓缩。胆囊紧靠着肝脏,是一个梨形的袋状器官。空腹时,胆囊储存胆汁;吃饭时,胆囊收缩,胆汁由此排入十二指肠,发挥消化功能。

  胆道是运输胆汁的唯一通路,任何一个部位发生问题,都可导致胆汁引流不畅而引发疾病。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有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和胆道系统肿瘤等。以下一些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得了胆道系统疾病。

  1.胆绞痛。这是胆道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典型的胆绞痛表现为剧烈、阵发性的右上腹绞痛,并可牵涉到右肩背部,疼痛常发生在进食油腻食物后、饮酒或身体剧烈运动、颠簸后。2.消化系统症状。胆囊处于慢性炎症阶段时,患者会表现出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如腹胀、嗳气、厌油、恶心、呕吐,不少患者因此常年被误诊为胃痉挛或胃炎,延误了治疗。3.寒战。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发作时常合并寒战、高热,这时往往很危险,需要紧急就医。4.皮肤、大小二便改变。如果结石阻塞胆道引起胆汁排出不畅,患者会出现皮肤或巩膜黄染,并伴有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变深,大便变灰白等。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做必要的检查来确诊。

  胆结石治疗四大误区

  胆囊有浓缩、储存胆汁的作用,如果自身功能、胆汁成分出问题,或在某些慢性疾病、药物作用下,容易形成胆汁异常沉淀或结晶,慢慢会导致结石。

  胆结石具体成因不完全清楚,中老年女性属高发人群,年轻人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诱发因素包括饮食高糖高脂、过度节食、饮水少;肥胖及体力活动减少;女性激素不平衡;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慢性肝病、长期服药;精神紧张等。

  胆结石很常见,但大众普遍对其存在认识误区。例如:

  1.以为胆结石是常见病,没啥大不了。同是患胆结石,有人终身没出大问题,有人却因结石嵌顿引起胆囊穿孔、继发性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重症胰腺炎、胆道恶性肿瘤等危及生命。所以患者不能对结石不管不顾,要积极治疗和护理,防止病情加重。

  2.以为胆结石可以碎石和排石。碎石全称为体外震波碎石,曾用于胆结石治疗,但因副作用大而被淘汰。目前体内碎石治疗主要用于手术中胆道结石不易取出时,切不可用来治疗胆结石。排石治疗更是乱上添乱。当结石从胆囊排到胆管内,小病会变成大病。某些非正规医疗机构,以“排石、碎石”为招牌,夸大一些非正规治疗手段的疗效,普通人群如果缺乏医学常识,又抱有一两次就能治好病的幻想,很容易受骗上当。

  3.以为患了胆结石就要彻底告别油荤。很多胆结石患者因惧怕疼痛发作,就只吃素,时间长了会出现营养不良。导致胆结石症状发作的食物主要是高脂肪、高胆固醇、刺激性食物,在疾病发作期确实要忌口。但处于症状缓解期或无症状的人群,平时饮食仍然可以选择优质蛋白质或脂肪含量较低的食物,如瘦肉、低脂奶、豆制品、鸡蛋清等,以维持正常生理需求。

  4.以为保胆手术是最佳选择。保胆手术可以简单理解为“只取石,不切胆”。目前对于保胆手术是否值得推广存在很大争议,绝大多数医生持反对观点。现有的临床研究也无法证实保胆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比经典的胆囊切除术更好。况且保留有病的胆囊不仅容易再发结石,患者不得不接受二次手术。更甚者,由于胆囊长期处于慢性炎症,很容易发展成癌。

  症状轻的患者要定期复查

  胆结石的治疗要分情况:无症状的患者,可以长期观察病情,不需要手术;胆绞痛发作频繁、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的人,应考虑手术;有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结石、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的患者,应尽早手术。

  大多数症状轻微或胆囊功能基本正常的病人,除了定期复查和调整饮食习惯,还可配合药物治疗。口服熊去氧胆酸不仅可以改善症状,对胆固醇结石还有一定溶解作用,但时间一般比较长:小于0.5厘米的结石全溶需6个月,0.5~1.0厘米的结石需12个月,大于1.5厘米的结石需2年,且总体溶石成功率较低。若药物治疗期间症状加重或胆囊功能丧失,应及时手术。

  胆囊息肉要辨真假

  另一个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是胆囊息肉。看到体检报告上写着“胆囊息肉样病变”,又听说“息肉容易癌变”“息肉要尽早做手术”等,不少人都会被吓得惊慌失措。

  “胆囊息肉样病变”泛指胆囊壁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其分为三大类:一是胆固醇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属于这种类型;二是炎症性息肉,是胆囊炎或胆结石患者反复发作过程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三是腺瘤性息肉,又称真性息肉,只有不到5%的胆囊息肉属于这种类型,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有癌变可能。

  临床上发现的所谓“胆囊息肉样病变”,大部分不是真的息肉,尤其是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就更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它只是沉积在胆囊壁上的胆固醇结晶。需要警惕的是胆囊真性息肉和长期存在的胆囊慢性炎症。

  若胆囊息肉没有明显症状、息肉多发、大小为5毫米左右且患者为年轻人,这种情况多为胆固醇性息肉,不必手术,但需定期复查和改善饮食、作息习惯。如果息肉大于1厘米或短期内增长速度较快,则应到医院及时检查以明确息肉性质,若为胆囊腺瘤性息肉,建议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本讲座由本报记者赵明月整理)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王东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器官移植研究所

王东,男,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国际肝癌协会(ILCA)会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纽约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MSKCC)访问学者,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clinic)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常年工作于肝胆外科一线,临床经验丰富,手术技术精湛,主要从事腹部外科,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癌、肝移植、胆道及胰腺疾病等疾病的外科治疗,以及各种恶性肿瘤的综合性治疗,尤其对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肝移植长期管理等有独到见解。已完成各种肝胆外科手术数千例,开展肝移植手术500余例。作为主编已出版《肝胆外科手术技巧与并发症》,《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等专著,参加编写《腹部器官移植手册》等专著,主译《肝脏移植手术图谱》,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各种论文30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卫生部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十五攻关等国家大型科研项目以及多项卫生部重大科研项目。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