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艺术内涵在世界的造型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追溯中国书画发展史,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古代传说有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及史皇作画的故事,被推为书画之祖,但考古证明是先民在劳动中创造了艺术。
起源于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出现绘画和书法结合的作品,如彩陶图案和文学符号结合,而且用类毛笔书写完成。原始社会中书画同源是同义词,而一直延伸到现代,书画并茂的作品甚多,处处皆是,书画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是人类、人生的轨迹和记录。
由于古代纸帛缺乏和不宜长期保存,铸刻在坚固物质上的铭刻书法、绘画更突显其价值和优势,形成了当时中国书画史,实际上也是书画铭刻史。
新石器时代末期在龙虬庄出土的黑陶刻划文字是我国最早的书法文字记录。从殷商时代两千多片甲骨文,直到唐代百余件碑刻题记,其在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铭刻书法无不反映了先民们高超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精神,组成了不断发展的中华文化和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
中国书画诗词和六朝艺术乃至以后各代直到现今,都深受人们热爱和赏识,并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新贡献。中国书画可谓一枝独秀,魅力无穷。在前卫艺术风行全球的近现代,书画特别是书法更受到空前的欢迎和好评。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动脉,可谓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书法的延伸。 古代画家常说“外师造化勤动脑”。
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以静观景,看看走走,边走边写,对记忆的印象进行创作,正如石涛所讲“搜尽奇峰打草稿”。画家的主观情思要熔铸到客观景物中去,画其所见、所感、所想,以期达到“迁想妙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地。中老年人阅历广泛,经验丰富,传统及新时期的文化积累及修养都较厚实,加上所学到的书画基本技巧,就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多彩的内心世界在书画中表达出来。
与时俱进,博取广学,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立身书画之外,存心书画之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也。创作或欣赏书画的过程又会使身心更加健康。
随着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很多家庭、公共场所、游览胜地等都用书画点缀,这很有益于身心健康。古今中外许多书画家进行书画活动,都取得了防治疾病和长寿的效果。人们认为这是因为书画艺术有益于情绪调节,能使心理达到平衡。
书画与健康的关系,必须涉及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指明“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并提出“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情绪就是这样主宰着人们的健康,情极百病生,情舒百病除。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证明影响人最大的因素是情绪,所谓七情六欲致内伤,是疾病来源的绝大部分。七情既是生理现象,亦是心理活动。习作和欣赏书画无疑使人精神愉快,调节了心理。
目前多数人认为愉快是心理的最佳状态,它既不过于兴奋,又抑制和冲淡了不良情绪。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及对生活的每一印象更易感受,可使身体更强健。 专工书画时凝神一致,排除杂念。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乃能立志进取,学习书画理论,研读画册、碑刻字帖,观摩欣赏书画展,以书画诗文会友、交流心得。
用功学好书画,才能提高鉴别能力,识别字迹及绘画的优劣,才能写好字、绘好画,出精品。一旦有了长足进步,更会自得其乐,心情愉快。好的书画应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相得益彰。人们可以从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诗文、书画中汲取精神食粮。
例如画中林、竹、山、云使人心灵升华在天地之间,有成仙脱俗之感,大大有益于心理健康。此外,研习书画还可以求德、修德,使人心理上具有高尚情操,乐于助人,与人和睦相处。在获得内心温暖的同时,也调节了情绪,缓解了焦虑,从而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所谓“德高者长寿”由此而来。
曾有画家把明朝遗老集的联语作画,称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含义极深,通过画面可悟出哲理,悦人心情。现代书画家王学仲的行书“砚墨醉人一生”,言及了书画的真谛。 书画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十分雄厚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书画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身心健康。
(实习编辑:孔丹琪)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在《神农本草经》中,鲤鱼被列之为上品。芒种清补食材中,鲤鱼也占有重要一席,鲤鱼究竟有什么营养价值让大家都如此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