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补肾养生>热点资讯>春暖未至 仍需防寒

春暖未至 仍需防寒

时间:2015-12-31 来源:39健康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意思是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但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但小寒一过,就进入了“出门冰上走”、“屋外冻死狗”的“三九寒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意思是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但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但小寒一过,就进入了“出门冰上走”、“屋外冻死狗”的“三九寒天”。

  小寒时节,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积冷至极,万物敛藏。寒为冬季之主气,小寒尤甚,最寒冷的时节正是阴气最盛的时候,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也是阴邪最易伤人体阳气的时期。所以,小寒养生应在防“寒”上做文章、下工夫。

  起居保暖 防冻避寒 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人体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遇寒就容易凝滞。因此,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在寒冷天气,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痉挛慢性肾炎、关节疼痛、四肢麻木和颈腰椎疾病。起居保暖,防冻避寒,就是在起居上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邪侵袭,尤其是对肩颈部、足部等易受寒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可人们在应对严寒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头部、颈部的防护。其实,人的头部和整个身体的热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也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所以,冬天在外出戴一顶帽子,即使是一顶单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俗话说,“寒从足下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人体有多条经脉“始(终)于足下”,有很多脏腑反射区也在足部,通过足部可以反应脏腑的病症,如果能加强对足部的保护,反过来又能增进脏腑的功能。所以,人们要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裤子和鞋袜。同时,睡前要用热水泡脚,还可按摩一下脚心涌泉,活动一下脚趾,对健康都大有好处。

  因人施膳 温补御寒 小寒时节是阴邪最盛的时候,从饮食养生的角度来讲,要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常用的补益中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也要根据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偏颇,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如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这些食物均有健脾胃、温肾阳、化痰湿、益肺气的功效。特别是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钾、钙、磷、铁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能养血补阳,阳虚体质尤宜。当然,对于体质偏热、偏实、易上火者则应注意少食缓补。“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所以,应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补,不要被“五味”所伤。俗话说,“食补胜药补”,中医认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进补”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需要什么进什么,缺少什么补什么。

  适度运动 强身抗寒 小寒时节,是天气最寒冷的时候,也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机。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生命在于运动”,冬季锻炼更是可以取得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养肝补肾,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所以,养生专家认为,通过日常锻炼,强身健体,增强御寒能力,这才是小寒养生最重要的根本途径。因此,小寒时节,虽然天气寒冷,但仍应积极参加健身运动和娱乐活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畅达情志 乐观消寒 数九寒冬,冰天雪地,万物敛藏,阳气潜伏,大地一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景象。这不仅会给人一种寒冷和畏缩的感觉,而且还会产生一种焦虑和忧郁的心态,使人精神萎靡,情绪消沉,中医认为,情志清爽畅达,心理和谐美好,是身体健康的保障,所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冬季的精神情志调养,注重以养心而养生。我国古代,人们为了以愉悦平和的心境,度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很早就有“入冬数九”和“九九消寒”的习俗,以此来记载由寒冷走向温暖的过程和表达人们盼春迎春的殷殷心意。

  现在,我们为了度过一个愉快、健康的冬天,也要学习和借鉴古人“轻松养生,乐观消寒”的经验,学会顺应自然,调适心态,做到清心寡欲,宁神定志,不为琐事烦恼,不为天气左右,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平和的心态。如果有了这种心态,那么当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伴随着凛冽的寒风降临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恐慌、不再忧虑,看到的将是“山川草木玉妆成”的美景,想到的将是“瑞雪兆丰年”的希望。“彩虹就在风雨后”,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并不遥远,让我们静心期待吧!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