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雌激素的保护,女性患心血管病的风险明显低于男性。然而在绝经期后,随着这种保护作用显著减弱,她们的冠心病发生率逐渐“追平”男性。究其原因,血脂异常等因素“难辞其咎”。可以说,维持好血脂水平,是女性心血管健康的“保护神”。
绝经,女性心血管健康的分水岭
“女性心血管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年龄特点,”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女医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梅林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以绝经为“分水岭”,女性绝经后冠心病发病率比同龄未绝经者增加2~3倍。
由于这一鲜明的患病特点,医学上专门提出了“绝经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这个病名。“它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组长叶平教授介绍,49.2%的心肌梗死与血脂异常有关,而且女性的这种关联性比男性更明显。为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女医师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共同推出了中国首部《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坏血脂有“帮凶”,危险性须评估
“我们先要对女性进行风险评估。”刘梅林介绍,通过两个主要指标,即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合其他因素可预测冠心病急性发作风险。
动脉硬化性疾病或糖尿病。缺血性卒中、周围动脉疾病以及糖尿病等,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这些患者在10年内突发心肌梗死的风险超过10%,属于“高危人群”。
高血压。它与高血脂“狼狈为奸”。只有高血压时,属于“低危人群”,在10年内突发心肌梗死的风险低于5%。一旦伴有TC或LDL-C超标,就会被划入“中危”行列,心脏病发作风险增至5%~10%。
其他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高龄(≥55岁)、早发家族史等。单拿出这些“指标”可能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那么危险,但也不容忽视。例如,高血脂合并高血压时,只要再有任何一个危险因素,患者就算“高危人群”。
关注血脂,综合管理
女性一旦绝经就至少属于“低危人群”。“每年应检测一次空腹血脂,将TC控制在5.18毫摩尔/升以内,LDL-C低于3.37毫摩尔/升,”叶平强调,治疗上要以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并重。在血脂指标中,LDL-C是首要干预目标,中危人群控制在2.59毫摩尔/升以内,高危则应低于1.81毫摩尔/升。
《共识》推荐,在饮食上选择全谷物或高纤维食物,多吃果蔬,每周至少吃2次鱼,还要限制酒精(
已出现LDL-C水平增高时,推荐服用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血管病。“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针对血脂控制的多次调查显示,女性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严重不足。”叶平介绍,女性更容易出现随意停药的现象。“首先,如果在没有长期坚持良好生活习惯的情况下随意停药,很可能使血脂水平明显反弹;其次,他汀类药物除了能调节血脂,还能降低心梗发病率。因此,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刘梅林补充说。▲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骨折脱位,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状、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保健;感冒、咳嗽、胃脘痛、胃炎、肠炎、便秘、头痛、失眠、眩晕、抑郁症、耳鸣耳聋、痛风、亚健康的平衡保健;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扁桃体炎、咽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儿科矮小症、脾胃不好、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小儿肥胖症、小儿便秘、小儿鼻炎、营养不良、小儿咳嗽等以及成人郁证、消化、呼吸、耳鼻喉科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胃溃疡及结肠炎、胆囊炎、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咽喉炎、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