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人的体质变差,所以人们就开始寻求方法来提高身体素质。对于提高身体素质的养生保健方法有很多,最经常用到的有四种。这四种养生方式,各自有什么优劣势呢?我们今天来帮大家解析。
一、补品派:按需服用,切忌过量
临近年底,各大商场、药店的保健品专柜尤其热闹。人参、阿胶、燕窝、维生素、钙片,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保健品,成为很多人养生或馈赠亲友的首选。一般情况下,老人是保健品消费的主体。
有些人希望通过服用各种补品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认为只要是补品就对身体有益,经常服用可增强身体免疫力。不少人长期服用,甚至几种补品同时吃;还有人患上“补品依赖症”,如果几天不吃,就觉得身体会生病。
点评:补品是指能够增强人体体质、改善某种虚弱状态的食物和药物。一般来讲,正常人不需要专门进补,如果确实出现身体易疲乏、头晕眼花等症状或某种营养素缺乏,可服用相应补品。但进补要有针对性,并非“多多益善”。盲目进补,会损害健康。如西洋参对内热人群最为合适,阳虚的人服用就会腹泻。
支招:营养素类的补品和平时的膳食均衡有关,应到医院做营养素检查后再决定补什么。其他类补品,进补前应向中医师咨询,明确体质,不同程度的各种虚证,用不同的补品进补才正确。比如气虚可食人参,血虚首选阿胶,阴虚要吃银耳。
二、素食派:每周一两次
从古至今,素食的传统一直在东西方广泛流传。 素食派认为吃清淡的素食,可减轻消化器官的负担,预防便秘和痔疮,排毒养颜,还能有效降低罹患糖尿病、心脏病的风险。但有些严格的狭义素食主义者,不但不碰荤腥,就连葱姜蒜也要剔除在外。
点评:广义的素食包括豆类、鸡蛋、牛奶等,能提供足够的优质蛋白质,还含有其他微量元素,基本可达到膳食平衡。
适当吃素能减轻肠胃负担,减少一些慢性病的发病几率。但如果长期坚持狭义的素食,会导致营养不足,从而引起身体代谢紊乱,出现一系列疾病。
支招:对部分肥胖或高血脂人群,可通过每周一天或两天吃素,改善身体状况。
三、运动派:要长期坚持
从骑车到跑步,从瑜伽到健身器械,从户外到室内,“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成了风靡一时的流行语。热衷于运动健身的人坚信“生命在于运动”,他们认为运动不但能增强体力和耐力,还能预防各种疾病。坚持运动的主体是青年男性,他们对运动有热情,希望以此来维持肌肉和身材。
点评:经常运动能使机体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力。人的一生都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达到健身的目的。但运动也有标准,过度运动不仅对健康无益,还会给机体带来伤病,甚至运动性猝死。特别是年过40岁或有心脏病、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家族病史者,应由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支招:年轻人可多做些大强度和力量锻炼,但半小时左右的运动量就可以;老年人则适合相对舒缓的项目,如慢跑、太极拳等。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不可在锻炼之后感到十分疲惫,甚至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选择运动,最好能长期坚持,这样效果更明显。
四、理疗派:身体太累时可试试
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人们热衷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身体放个假”,于是,针灸、刮痧、足疗、拔罐、温泉等各种理疗保健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每周泡一次温泉,做两次足疗,一次针灸减肥,白领阶层热衷这样的生活。
他们大多工作压力大,身体和心理均有很强的疲惫感,希望通过理疗放松身心,重新焕发活力。此外,一些慢性病患者,如颈椎病等,也会通过理疗改善症状,减轻患部病痛。
点评:理疗保健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因而消除致病因素。但是,对穴位、经络等过多、过频的刺激,会降低其灵敏程度,因此,最好只有当身体出现明显疲惫或不适时,才去做理疗保健,而且要注意控制频次,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支招:各种理疗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人群,做之前最好找专业人士详细咨询,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比如时下很火的针灸减肥,就不如合理膳食加运动更有效;温泉泡多了会使皮肤干燥,容易产生脱屑、发痒等症状,对女性来说还有可能导致妇科炎症;心脏功能弱、气血虚弱、有皮肤病的人则要谨慎刮痧。
(实习编辑:叶洁斯)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便秘、口臭、消化不良、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幽门螺旋杆菌、胃胀气、胃酸烧心、十二指肠炎、胃痛胃疼、肠胃炎等胃肠系统疾病。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骨折脱位,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状、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保健;感冒、咳嗽、胃脘痛、胃炎、肠炎、便秘、头痛、失眠、眩晕、抑郁症、耳鸣耳聋、痛风、亚健康的平衡保健;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扁桃体炎、咽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
擅长领域: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慢性前列腺炎、糖尿病肾病、紫癜肾炎、痛风性肾病等各种原发、继发性肾病及内科疑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