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保健 > 养生 > 寡人的健康纠结 > 正文

寡人的健康纠结第128期:穿衣越多越暖和?

日期:2013-02-05 01:15:08 39健康网 核心提示:冬季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系。空气层总厚度不能超过15毫米,否则,衣服内空气对流会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
寡人的健康纠结第128期:穿衣越多越暖和?

  快过年了,到处洋溢着一片祥和、欢腾的新年气息,寡人也着实高兴。于是,暂放国事老家团聚,举家同庆迎新春,不亦说乎!不过,乍从温暖南国往北,家乡这气候还真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任你穿多厚还是冷得直打颤,话说寡人儿时也没裹这么多,莫非老了N岁御寒能力就退化?看样子这过年怎么穿衣暖和又漂亮,寡人得纠结纠结,诸乡亲们回乡也能以此为鉴。

 

 

第128期

穿衣越多越暖和?  

 

 

  本期话题:穿衣越多越暖和?(精装版健康纠结

  本期出场人物:寡人的爹

 
     寡人的健康纠结:

  寡人的爹常曰“眼见事实耳听为虚,凡事不能太看表面”,所以呐,治国要善听谏言、观六路、听八方,生活保健也如此,若单凭经验感觉,有些方法常会步入误区。比如小时候,每到冬季寡人的嘴唇就容易干裂出血,又喜欢用舌头舔,以为能湿润和舒服些,殊不知会越舔越干。穿衣亦如此,寡人越是穿得鼓鼓囊囊越是觉得寒气逼人,再对比寡人的爹看上去是“一身轻松”。见寡人如此窘样,寡人的爹不禁语重心长道:“万事有度,穿衣有术,不在乎厚薄。”这穿衣暖和与否,也讲究策略!?穿得越厚越暖和也是“表像”!?

 
     人为何会觉得寒冷?

  这里说的“寒冷”当然指冬季纯天然的气候让你感觉到的寒冷,并不包括感冒性寒冷之流,正如此时身处老家的寡人冷得直打哆嗦的寒冷。为何人会觉得寒冷呢?

  科学家实验表明,人感觉寒冷是人体散逸热量的结果。而衣服则是冬季防止人体热量散逸的隔热材料,人体散逸的热量越少,人就越感觉到温暖。因此,衣服材质不同或是衣服穿法不同,其散逸热量程度也不相同,保暖性自然有所区别。

  另外,实验还表明,空气是最好的隔能材料,其热传导效率比任何纤维都低。因而,人体和服装,服装和服装间蓄留的空气越多,保暖性越好,这便为下文的解释提供了科学依据。

 
     穿衣保暖程度与空气厚度有关

  寡人的爹有过穿衣暖和与否“不在乎厚薄”之说,究竟何意呢?厚乎?亦或是薄乎?事实证明,寡人那种“粽子式”的穿法实不可取,过薄?当然也纯属谬论。还是寡人的爹说得好:万事有度!这个“度”才是奥妙之所在,做人如此,穿衣亦如此!

  其实,冬季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系(上文已解释原理)。衣服与身体紧贴,空气层的厚度近乎为零,保暖性差。当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后,空气层厚度随之增加,保暖性也随之增大。不过这个空气层总厚度不能超过15毫米,否则,衣服内空气对流会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

  另外,从生理角度说,人如果穿衣过多过厚,会因热量大,致使皮肤血管扩张,从而增加散热,反而降低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样会觉得寒冷。

 
     冬季如何穿衣最暖和?

  综上所知,寡人大概了解了所谓的冬季御寒“穿衣术”:

  其一,衣服与身体或衣服与衣服要有足够的隔离层。不是穿得越厚越好,或是穿的层数越多越好,而是要控制好空气层的厚度,即衣服的蓬松厚度。构成空气层的例如蓬松的毛衣,棉衣,羽绒服等,选择里件穿保暖性好舒适的打底衣服后,据情况搭配类似蓬松衣物。

  其二,衣服要散热低,防风,细密。光有衣服的蓬松厚度还不够,还要“让空气层静止”,比如空气层不超过15毫米,选择散热度低的衣服且外层衣服能防风(也包括减少服装开口),防止风吹散静止空气层,都起到保暖作用。

 
     寡人纠结的结果:

  这么说来,寡人此刻应该卸下身上层层叠叠的衣物,换成舒适的贴身保暖衣+蓬松的(羽绒)棉衣/厚外套,或更冷再在里边添一件毛衣,都是可行的。广大乡亲们呐,也要谨记寡人的冬季御寒穿衣术,在返乡过春节前合理准备御寒衣物,健康欢喜过大年!最后提醒一下广大的“冻美人”,冬季其实可以穿得既暖和又漂亮还不臃肿哩!

  下期话题:冬季皮肤瘙痒 洗澡越多越好吗?

  往期话题人睡得越少越胖吗?

            隔夜水到底能不能喝?

            吃代糖真的能减肥吗?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精品专题
1. 美人计
· 脚后跟疼痛怎么办?这几个方法可有效缓解!
· 一文说透防晒:打好夏季护肤第一仗!
2. 不正经减肥
· 你试过最“牛逼”的减肥方式是什么,我打赌,这些你一定尝试过
· 喝咖啡有讲究,运动前来一杯咖啡,减肥路上的神助攻?
3. 健康新知
· 中国万人研究:8大负面情绪堪称“催老剂”,比抽烟还伤身
· 一到晚上就莫名其妙难过?夜晚更容易emo的科学原因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