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说鬼压身,西方说恶魔坐床头,其实都是睡眠麻痹,在正要入睡或自梦中醒来时发生。几乎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一两次睡眠麻痹。所以,当某天你自梦中醒来,却发现连睁眼这个最平常的动作都做不到时,要淡定地想:嗯,我终于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睡眠麻痹。然后想一想怎么把它变成谈资,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后,你就活动自如了。
不是所有的睡眠都有睡眠麻痹
睡眠麻痹也不是随便就会发生的,它只发生于特定的睡眠阶段——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REM)。
人的睡眠分为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EM)和慢速眼球运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s,NREM或slow wave sleep,SWS)两种。它们两个轮流上岗执行睡眠任务,换个4、5次班,天就亮了。
两个睡眠卫士各有特征。一般认为,NREM是永远的先锋及劳动模范,总是它迎接我们进入每一个新的睡眠周期,总是它值时间最长的那班岗(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最少90分钟,NREM持续时间将近80%)。而眼球的快速运动和做梦则是REM的两大特征,也是这两个睡眠卫士名字的由来。
REM与NREM的轮流上岗制度也不是永远都执行顺利的。有时,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REM没有上岗机会。但一旦REM能上岗时,它就要很尽责地把之前的任务补回来,这时,先迎接你进入睡眠的就可能是REM了,而且它的上岗时间也会相应延长。这就是为什么,马上要入睡的状态,也会发生睡眠麻痹的原因了。
做梦与麻痹一对连体婴
虽说只要进入睡眠,人体的感觉功能会暂时减退,肌肉也开始放松,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变慢、代谢率降低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也发生改变。但相对来说,NREM时,人在睡眠中还是能变换下睡姿、踢个被、说两句梦话什么的。
可一旦进入REM,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更难唤醒不说,骨骼肌(跟骨骼相连,靠其收缩完成人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反射活动和肌紧张那是弱到不行,肌肉几乎就是完全松弛的。于是,一、二、三,我们都变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动。但眼球的肌肉倒是好用,快速转动。之所以在REM睡眠时,骨骼肌近乎松弛,使人体处于“瘫痪”状态,跟REM时做梦是密切相关的。梦境,总是千奇百怪的。如果REM睡眠时人不处于麻痹状态,会在梦境的支配下,做出大幅度的动作或暴力行为,伤害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所以,要做梦就得先麻痹自己。
插一句,别说自己从不做梦,那只是因为幸运(抑或不幸)的你总是从NREM睡眠中醒来,所以不知道自己这一晚上还是颇做了几个梦的。知道自己做梦的筒子们,也不要以为自己一晚上只做了这一个梦,你只是在做这个梦的时候醒了而已。
脑醒,身未醒
现在清楚了吧,所谓的“鬼压床”只是在REM睡眠时,由于现代医学也搞 不清楚的原因,大脑突然醒来了,却没有提前发出神经冲动告诉骨骼肌们也别睡了,准备起床。
当大脑发现这一错误时,它会赶紧把本该在醒前发出的神经冲动补发出去,可这就得耗上一点时间。这些神经冲动都是些生物电信号,如果你很着急,它们可能还得在大脑内紊乱一阵儿再出发。所以,要淡定。
躺着睡容易“中枪”,还是侧着睡吧
虽然睡眠麻痹原因不明,可医学家们还是找到了些相关因素的。其中一项就是:平躺着睡容易发生睡眠麻痹。原因是,平躺时,可以让肌肉麻痹得很彻底,一旦这时醒来而大脑又没做好提前通知工作,睡眠麻痹没商量。可侧着睡就不同了,因为要维持侧躺,还是需要肌肉用点力的,肌肉也就不会麻痹得那么彻底。
(实习编辑:叶洁斯)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你可知香薷饮?既能解暑还能消肿!
2019-05-15
这三样东西你还在吃?痛风找上门是太轻而易举
2019-04-29
宫颈癌疫苗接种年龄有讲究,什么时候打疫苗才有预防作用?
2019-04-12
乳腺增生会发展成为乳腺癌吗?
2019-04-12
吴建龙副主任医师南京市第二医院擅长领域:运用“扶正去毒,攻补兼施”方案治疗各种肿瘤,令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备受患者及家属信赖。 重视“理气、养阴、通瘀”治疗乳腺病、月经不调、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其它妇科杂病等。 善用“中医综合治疗 (内服、针灸、外治、食疗)”的方法诊治各种胃病、急性及慢性肠炎、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痛风、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症、肥胖症、心悸、失眠、肺病、心血管病等疑难杂症以及疼痛性疾病。 传承清代名医吴师机中医外治""膏治百病""之法,创立""古方中药穴位贴敷治法”,不仅大大增强治病疗效,而且使用方便快捷。
李志更主任医师北京京城皮肤医院擅长领域:慢性荨麻疹、湿疹、痤疮、银屑病、皮炎、失眠、慢性胃肠炎、过敏性鼻炎、乳腺增生、男妇科病等。
王晓红副主任医师看大医互联网医院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儿科矮小症、脾胃不好、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小儿肥胖症、小儿便秘、小儿鼻炎、营养不良、小儿咳嗽等以及成人郁证、消化、呼吸、耳鼻喉科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胃溃疡及结肠炎、胆囊炎、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咽喉炎、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