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专家支招三伏天如何降温防暑

2011-07-19 00:22:00新浪健康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一到夏天,很多人都有心烦气躁,胃口差的不适感。如今已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的“三伏天”,这种反应会更加明显,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呢?看看中医养生专家们的建议吧。

  睡不好:静能降温,睡能解烦

  夏季人很容易心烦气躁,这种情绪会让血压、血糖波动,又让人倍感烦热。专家认为,对抗此情绪最大的法宝为——心平气和。俗语所说的“心静自然凉”是有科学依据的。

  专家解释道,调控心脏活动是自主神经网络,该网络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前者在兴奋状态(如躁动不安)时,人就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升高的表现;者兴奋(熟睡状态或心静下来)时,则有相反的作用。有人做过试验,熟睡状态时,体内会释放某种中枢神经递质,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人体代谢降低,外周血管扩张,体温微降0.5~2℃,烦热的感觉得以缓解。

  医健馆记者曾介绍过,保障睡眠也能缓解烦躁感,为心情“下火”,专家也强调了夏季充足睡眠的重要性。专家说:“对夏季的作息,中医强调‘子午时间’。午时是指上午11~13时,子时是指夜间11时~次日凌晨1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每天保持7~8小时睡眠。

  对于夏季眠的“夜猫子”,也有补救方法。比如,睡眠者可在睡前2小时以温水沐足,按摩足心涌泉穴(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俗话说“不安,则卧不宁”,如果睡眠不佳,睡前可少量食用些清淡流质的安神糖水,如冰糖百合莲子羹、红枣莲子羹、龙眼蜜糖水、红豆绿豆沙等。

  吃不香:煲健消暑的靓汤

  对于夏季口差的问题,专家解释道,夏季炎热,人体的代谢活动处于一年中最旺盛的阶段,很多人口不好,消化功能降低,且易出现乏力倦怠、脘不舒等症状,有的人还容易发生肠道疾患。但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又得特别重视食调节。

  总体而言,夏季食不宜过于油腻或辛辣,应以清淡营养为原则,除粗淡饭、五谷杂粮多饮开水等基本食原则外,夏季特别适宜多吃当季的青菜瓜果豆类。

(责任编辑:徐晓宇)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疾病科普推荐健康贴士推荐
39热文一周热点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专家更多
  • 宫毅主任医师云南省中医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复杂性肛瘘、顽固性便秘、直肠息肉、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肛门湿疹、直肠脱垂、结肠易激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肛门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等肛肠疾病,特别是对疑难肛肠疾病有着独特治疗方案。

  • 吴建龙副主任医师南京市第二医院

    擅长领域:运用“扶正去毒,攻补兼施”方案治疗各种肿瘤,令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备受患者及家属信赖。 重视“理气、养阴、通瘀”治疗乳腺病、月经不调、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其它妇科杂病等。 善用“中医综合治疗 (内服、针灸、外治、食疗)”的方法诊治各种胃病、急性及慢性肠炎、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痛风、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症、肥胖症、心悸、失眠、肺病、心血管病等疑难杂症以及疼痛性疾病。 传承清代名医吴师机中医外治""膏治百病""之法,创立""古方中药穴位贴敷治法”,不仅大大增强治病疗效,而且使用方便快捷。

  • 曹田梅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固生堂国医馆

    擅长领域: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慢性前列腺炎、糖尿病肾病、紫癜肾炎、痛风性肾病等各种原发、继发性肾病及内科疑难病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