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1 过分夸张绿茶的防病功效
有位专家在讲座上说:“日本健康普查做得最好,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进行,他们在普查中发现,40岁以上的人体内都存在数量不等的癌细胞,可为什么有的人能转变成癌症,有的人却没事?这和喝什么茶有很大的关系,每天喝4杯绿茶,癌细胞就不分裂了,即使分裂也要推迟若干年。”
稍有健康常识的人都知道,引起癌症的因素很多,预防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与是否饮用绿茶没有直接的关系,说饮用绿茶有一定的健康保健作用,没有人反对,但说患癌症与不喝绿茶有关,这种结论显然过于草率,绿茶中富含茶多酚,它是抗癌的,绿茶具有丰富的茶单宁,有了它血管就不容易破裂等说法都有些言过其实。
简而言之,绿茶就是不经发酵的茶。茶叶中有近300种化学物质,绿茶的加工相对比较简单,损失的成分特别是挥发油类物质就略少一些,在100克绿茶中,含维生素C19毫克、维生素E9.57毫克、钙325毫克、镁196毫克,而100克花茶的含量是,维生素C26毫克、维生素E12.73毫克、钙454毫克,镁192毫克,几乎是相差无几的。既然它们的营养物质相差无几,说的太神奇了,是不是有些离谱呢?
误区之2 过分强调酸奶的营养
不知从何时起,酸奶被大家一致推崇,有时甚至把它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
从营养学角度讲,牛奶和酸奶的营养成分相差无几,我国权威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著的《食物成分表》中清楚显示:二者主要营养指标是每100克奶含蛋白3克、脂肪3.2克、维生素B 0.03毫克、钾120毫克、钙114毫克、镁19毫克;而每100克酸奶含蛋白2.5克、含脂肪2.7克、维生素B0.03毫克、钾135毫克、钙161毫克、镁15毫克。数据表明,牛奶和酸奶的营养成分基本相似,所差的只是乳酸杆菌而已,科学的解释应该是,牛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乳酸,促进了蛋白质的分解,使之有益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对肠胃功能差的人更有益。
误区之3 过分神化的玉米卵磷脂
某位专家在讲座上说,美国医学会曾公布一个惊人发现,美国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确切地说是在保留地仍然过着传统生活的印地安人),他们几乎没有患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原来他们的主要食物是玉米,玉米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要想补充卵磷脂,每天都吃老玉米,既省钱又有效。
120年前,法国人在蛋黄中发现了一种含有磷的脂类,取名“卵磷脂”,又称“蛋黄素”。后来人们发现大豆、玉米等食物中也含有这种物质。其实卵磷脂还是在蛋黄中含量最多,约有10%,质地也是最纯的。但是由于蛋黄的胆固醇含量同样高,所以人们不敢过多地食用蛋黄来获取卵磷脂。
下一页继续分析误区之3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儿科矮小症、脾胃不好、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小儿肥胖症、小儿便秘、小儿鼻炎、营养不良、小儿咳嗽等以及成人郁证、消化、呼吸、耳鼻喉科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胃溃疡及结肠炎、胆囊炎、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咽喉炎、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
擅长领域:擅长诊治咳嗽、哮喘、厌食、腹泻、胃炎、遗尿、血尿、肾病、湿疹、荨麻疹、多汗症、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及小儿体质调理。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