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求医不如求己,近年来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但中医博大精深,现存的古籍就有13000多种,而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养生书刊又令人眼花缭乱,某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又自称遵古,让大多数不懂医的读者十分疑惑。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摘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岱翰指出,《内经》被列于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论述人体生、长、衰、老之道的医经,对于这个时节的养生之道有详细的描述,本期结合时下气候变化,与诸位分享老祖宗提出的“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使肺气清”的深意。
“说浅显点,这几句话概括了时下的气候特点:天高气急,地气清凉萧瑟。草木枯黄,一叶知秋。在这个时节,要早睡早起,跟打鸣的鸡活动时间相似,才能保持神志的安宁,减少秋令燥气对肺金(五行中肺属金)的影响。”周教授笑称,久居都市的人们已听不到鸡打鸣了,但别以此来作为自己睡懒觉的理由。因为进入深秋,大自然的阳气本来就开始消减,人体摄入的阳气也受到影响。大清早即使听不到公鸡打鸣,但看到太阳升起,见到日光渐明,正是一天阳气升发之时,这时起床开始活动,有助于“升阳”,使一天内人体的阳气更加充足,精力更加旺盛,以抵挡萧瑟秋气对身体的影响,当然,早起了就必须早睡。不熬夜,才能呵护“肺阴”。
周教授指出,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相适应,城市人难以回味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载的“野芳发而幽香,嘉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秋令肃杀,草木一年一荣枯,触景伤情,难免一个“愁”字。“秋愁”自古有之,“悲哉秋之为气也”,这是战国后期楚国辞赋家宋玉老早就为秋天定的调子。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本身又有慢性病,一到“多事之秋”,旧病复发,加上自然界景象渲染心理情结,“愁”由此生。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秋天日照的减少会使人体“褪黑激素”增多,令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绪相对较易低沉。因此,老年人更应该“早卧早起”,多走动走动,晒晒太阳吸收点阳气,同时与人多交流,令情志畅达,打破悲秋情结。
(实习编辑:简燕娴)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