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想要寿命长,先要肾脏好

2018-02-25 00:00:00生命时报
栏目关注:

  专家小传

  王海燕,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我国肾脏内科创始人王叔咸教授。现任中华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和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北大医院大内科主任和肾脏内科主任。是我国肾脏病主要学科带头人。

  张路霞,副教授,2004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受国际肾脏病协会(ISN)资助在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攻读公共卫生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显示

  1.2亿国人患肾病

  今年3月号的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刊出了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王海燕教授牵头的“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该研究通过对全国近5万名成年居民进行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现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肾脏日当天举办的科普讲座上,宣布并解读了此项调查研究的结果。

  据介绍,此调查是北大医院牵头,与多家单位合作的项目,调查对象遍布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涉及近5万人。此次调查的结果主要有三个启示:

  第一,10.8%的患病率、1.2亿患病人群,充分说明,肾病已经成为我们身边的常见病,甚至比糖尿病还常见。

  第二,84%的肾脏病患者是早期患者。慢性肾脏病从轻到重分别为1—5期,其中1—2期为早期,5期就是尿毒症期了。早期患者的肾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及时发现、尽早治疗,是可以治愈的。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患上了肾脏病,不要紧张。

  第三,肾脏病患病率存在城乡差异。城市中,随着经济水平的升高,肾脏病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农村的情况与此相反,经济条件好的人群反而容易发生蛋白尿。对此,专家的分析是,农村富裕人群中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病率高,是导致慢性肾病的根源。在城市中,经济条件好的人多有保健意识,能够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得肾病的反而少了。“可见,肾脏病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它和许多慢性病息息相关,只有联合防治,才能真正遏制其蔓延。”

  肾脏相当于人体的“净水机”,有生成尿液、排出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功能,还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肾脏的代偿功能是巨大的,一个肾脏就能担负起全身的代谢需要。但是,如果在肾脏病的早期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没好好治疗,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出现肾脏功能衰竭,其主要指标就是肾小球率过滤的下降。

  一旦发展到肾功能衰竭的地步,人体内的代谢废物排泄不出去,就会直接威胁生命,这时就需要靠肾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存。

  此外,据统计,患有慢性肾脏病的人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是健康人的20倍以上。可见,患肾病,会折寿;保护肾脏,才有了长寿的保障。▲

  肾脏发出的“检修”信号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运转的公司,肾脏绝对是那个默默干活、任劳任怨的好员工。两个像拳头大小的肾脏,每天滤过和清洁的血液有200升,相当于10桶饮用水的量!并且,肾脏还有“轻伤不下火线”的特点。肾脏不但有巨大的代偿功能,发生病变后症状往往非常隐匿,以至于被很多患者忽视,等恶化到了终末期,痛苦不堪。

  不过,还是有些蛛丝马迹提示您的肾脏需要“检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张路霞副教授提醒,不要忽视了肾脏发出的这些求救信号:

  1.尿量变化。正常人每天排尿1000—2000毫升,平均1500毫升,无论是尿量变多还是变少,都可能是肾脏疾病的表现。特别是正常人夜尿很少,如果发现夜里要起来好几回,而睡前喝的水并不多,更要警惕肾脏病变。

  2.尿性状改变。正常人的尿色是透明的浅黄色,如果喝水少或清晨第一次排尿,颜色稍深。如果尿色发红,或者尿中泡沫多,要注意去肾内科检查。

  3.水肿。肾脏是人体代谢水的器官,肾不好,水就会蓄积。有的人早上起来发现眼皮浮肿,或者双脚、双腿浮肿,都要考虑肾脏的问题。

  4.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有了这些表现,除了看消化科,还要注意排除肾脏病。

  5.皮肤瘙痒。终末期的肾病患者,由于体内的尿素不能经尿液排出,会通过皮肤排泄,由此刺激皮肤;另外,身体内积累的毒素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也会引起皮肤瘙痒。

  最后,张路霞强调,以上肾脏病变的信号有的发生在早期,有的已经是晚期的表现,所以,光靠症状来判断自己肾脏是否健康是不行的。“一定要重视体检,特别是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尿酸异常等疾病的高危人群。”▲

  护肾,从少吃肉做起

  肾脏病危害巨大,因此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治疗”。

  北大医院肾内科张路霞副教授告诉记者,刚刚完成的“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调查”表明,肾脏病的危险因素有如下三类:1.老龄。随着年龄的增加,肾脏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其他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有可能会发生糖尿病肾病,且病程越长危险越高。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损害,因此高血压患者也是肾脏病的高危人群。此外,血尿酸升高是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药物滥用。解热镇痛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药物,长期使用会引起肾损害。另外,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等,也会引起肾损害。重金属对肾的损害也不能忽视。

  “年龄增加是无法避免的,但其他危险因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张路霞说。生活中如何预防肾脏病呢?

  首先,坚持低脂、低盐饮食,控制热量摄入,适当运动,预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其次,避免大鱼大肉的高蛋白饮食,预防血尿酸异常。再次,避免使用损害肾脏的药物,少用劣质化妆品,以远离重金属的毒害。最后,对于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人来说,要做到监测“三部曲”:1.定期测量血压;2.定期化验尿,特别是监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定期化验肾功能,目前评价肾功能最准确的指标是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即为异常。▲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王海燕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肾病内科

王海燕教授,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62年至1966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接受研究生培训;1980年至1983年在美国UCLA做访问学者。王海燕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肾脏病学家。现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ISN全球发展委员会东亚地区主席及提高慢性肾脏病防治质量全球委员会(KDIGO)委员会成员、现任中华内科杂志主编、及、、等6个国际专业杂志编委。曾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和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及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常务理事、。王海燕教授主要从事肾小球疾病的发病与进展机理及防治研究、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等。多年来共主持部委级以上研究课题21项,已先后获国家及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共20余项。完成学术论著380余篇,主编、副主编肾脏病专著七本,参加编写专著9本。多次获得国家、政府各部门颁发的个人奖励;并于2006年获得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国际卓越成就贡献奖章”。王海燕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她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部级肾脏病重点实验室。培养了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一流学术团队.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