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哪些减肥药被准许长期使用

2010-08-23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P>据查,目前国际上被允许长期使用的减肥药仅2种,但这些药会排斥人体所需营养成分的吸收。</P>

  据查,目前国际上被允许长期使用的减肥药仅2种,但这些药会排斥人体所需营养成分的吸收。

  中国女性BMI>23就应减肥?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史轶蘩介绍说,目前国际上的减肥药可分为两大类,即中枢作用药和非中枢作用药,由于中枢作用药副作用大,目前仅西布曲明被允许使用。非中枢作用药目前只有一种,即奥利司他胶囊,相对比较安全。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减肥药主要成分都是盐酸西布曲明,按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推荐用于体重指数(BMI)≥27的人,但专家认为,中国女性BMI>23,男性BMI>25就应进行减肥治疗。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的平方(米)

  减肥药:好、坏脂肪全拒绝

  西布曲明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食欲,而促使食量减少,它可引起血压升高、头疼、口干便秘失眠等副作用;奥利司他是一种脂肪合成酶抑制剂,它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影响脂肪的吸收,服用此药时应采取低脂肪膳食,否则大量的脂肪未被吸收,会引起腹泻

  傅秋明说,奥利司他对食物里的脂肪都一律排斥。如果影响了动物性脂肪的吸收,也就是排斥了对健康不好的“坏脂肪”,这样固然好;但遗憾的是,此药还影响人体真正所需脂肪的吸收,也就是排斥像植物油这样的“好脂肪”,必然会影响人体健康。

  同时,人体所需要的脂溶性维生素(A、D、E、K)是伴随脂肪吸收而吸收的,当脂肪的吸收受影响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受影响。所以用这样的药来减肥,得不偿失。

  减肥是循序渐进的事情 服减肥药前要做睡眠评估

  “肥胖是一种病,不能自行服减肥药了事。”史轶蘩说,减肥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应该由医生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腰围大小、血压、血脂、血糖数值、是否有睡眠呼吸功能障碍等情况进行评值,根据评值结果提出治疗建议,开出用药处方。

  治疗肥胖症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饮食热量、增大运动量和适当的药物治疗。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指出:“期望在一两个月内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是很不切实际的想法,减肥就像是下楼梯,只能一步一步地降,只能每天一点一点来改变。”

  减肥药脱水而非减重 减肥药仅“脱水”而非减重

  人们一旦服用减肥药,每天所吃的食物一般会减少,每天实际热卡摄入量也会减少。如果人们每天摄入热卡达不到所需热卡的量,那么体内就会动员本身贮存的能源物质来供应能量。傅秋明举例说:“如果一个人每天需要2000千卡能量的食物,但却一天只摄取1000千卡,这时,体内的能源成分就会分解,以供应能量。”

  “但在短期内,人体由于热卡缺乏,体内储存的糖原会首先分解为葡萄糖以供应能量。尤其是肌肉中的糖原含有大量的水分,当糖原燃烧时,大量水分就会释放出来,这样体重减轻非常显着。”他揭秘说,这时体内所减掉的大都是水分。

  所以说,单纯依靠药物“减肥”,实际上最先减掉的大多是肌肉里的水分,然后才是脂肪,还有维持健康所需的蛋白质。这样虽然能减体重,却不是真正的减肥。而且服药者一旦停药,体重一般都会反弹。

(实习编辑:邓惠红)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史轶蘩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临床药理研究中心

史轶蘩,内分泌学专家,1928年11月生于广东江门市,江苏溧阳人。1946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医预系,1949年转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疗系,1950年获燕京大学生物系理学学士学位,并因成绩优越获该校理学院金钥匙奖。1954年毕业后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及内分泌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及主治医师、 1979年任内分泌科副教授、1981年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修两年,1983年任内分泌科主任(至1995年)和教授。毕业50余年来史轶蘩院士一直从事内分泌学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卓有成绩。现在是国内内分泌领域中的著名专家。她的临床及基础内分泌学学识渊博、思维敏锐、科学作风严谨,医德医风正派,行政管理能力强,为人率真坦诚。近年来史轶蘩院士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如下:(1)开创了我国神经内分泌疾病诊治的研究--包括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低促性腺激素性性功能低减, 建立了多种垂体激素的测定方法及下丘脑垂体功能兴奋及抑制试验,填补了我国此类疾病诊治方面的空白。(2)通过对病人的整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研究,及在体外培养的垂体瘤细胞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加深了对这些下丘脑垂体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了解。(3)在国内首先开展用神经递质或神经激素药物,如溴隐亭、CV-205、GH、促生长分泌肽及生长抑素激动剂等治疗各种下丘脑垂体疾病,并详细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生长抑素慢性治疗对胆囊功能的影响,引起胆石症。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