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建筑设计界泰斗、曾参与过北京1号线地铁站设计的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近日透露,“美国室内公共场所换气量标准人均(成年人)是每小时60立方米,中国的标准是人均每小时30立方米。国内地铁站内的新鲜空气量仅为美国的一半。”
“在乘坐地铁时,怎样才能干净、卫生、少得病——是时候该关心这些老百姓的健康问题了!”专家呼吁。在乘车高峰时段,一些主要的地铁站和换乘站的空气质量就会更差。不仅感冒,很多传染性疾病或者肠道疾病就有可能趁虚而入。为此,专家们给支招,多做几个“加减法”可以有效防止疾病来袭。
加口罩:
多备几只交换用
“坐地铁的时候戴口罩是个不错的方法。”专家说,“一般的口罩都行,布制的或者一次性的口罩都可以。”戴口罩的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产生呼吸道方面的问题。另外,如口罩已被呼出的热气或唾液弄湿,其阻隔作用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平时最好多备几只口罩,以便替换使用。
勤洗手:
指缝、甲沟来回洗
“多洗手,才能防止肠胃性疾病,”专家说,“每次坐完地铁都要洗手,而且洗手的时候不能只用清水,要用肥皂、洗手液或者消毒液。洗手时要格外注意指间的缝隙,指甲沟等地方。胃肠道疾病很多是以手为媒介传染的,在坐地铁的时候,拿钱买票,抓电梯扶手或者车厢内拉手的时候都有可能接触到大肠杆菌这些病菌。
降焦虑:
看看书报转注意
地铁外面黑洞洞的,不像路上的交通工具可以欣赏窗外的风景。再加上通风不好,人又多,时间一长,有些人就会产生焦虑情绪。专家建议这些人要转移注意力。“在地铁里可以看看书,看看报纸,也可以看看地铁电视。”专家说通过这些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可以减轻焦虑情绪。当然,平常也要注意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绪。
减耳机:
少年儿童最需要
在地铁里经常见到一些人耳朵上塞上耳机,声音大得旁边一圈人都能听到。专家建议,坐地铁的时候最好不要戴耳机。因为地铁运行的时候声音很大,再加上周围的噪音,这些声音超出了正常人的环境声音。在这样环境下,人会不知不觉的加大耳机的音量。长时间大音量的听音乐很可能影响听力,因此听力减退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青少年、儿童,耳骨发育不健全,更容易受影响。
专家建议,外出前可查询空气质量指数,当PM2.5小颗粒指数在200~250之间时,最好让孩子在室内活动,如果必要外出,可以带上N95防护口罩。
(责任编辑:徐晓宇)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内儿科疾病、四时感冒、急性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喘、急慢性肝炎、乙肝、肝胆结石、肾炎、肾结石、淋病、泌感、肠胃炎、胃溃疡、糖尿病、老年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眩晕、风湿关节炎及皮肤病,临床经验丰富。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骨折脱位,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状、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保健;感冒、咳嗽、胃脘痛、胃炎、肠炎、便秘、头痛、失眠、眩晕、抑郁症、耳鸣耳聋、痛风、亚健康的平衡保健;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扁桃体炎、咽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
擅长领域: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直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胆石症,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尤为专长;对泌尿系统疾病,慢性咳嗽,风湿性疾病,心脑血管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