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女士最近总感觉身体不舒服,大便情况也不太理想,认为是身体毒素未清除,想通过拔罐将身体的毒素吸出来。刚好看到楼下美容店推出的理疗服务,一个疗程包排毒,于是杨女士开始开始了拔罐治疗。
然而经过了连续一周,每天3次,每次40分钟的高强度拔罐后,杨女士却感觉精神状态越来越差。
随着每次拔罐完,皮肤上都布满了水泡,但技师表示这是正常的排毒现象,于是杨女士只能强忍疼痛继续拔罐。却没想到,在一次拔罐完成后,杨女士晕倒在理疗床上。
经过医院诊断,杨女士为二度烫伤,有发热感染症状,需要住院治疗。
拔火罐是中医常见的物流疗法,但在不少人看来,这成为了一种“排除毒素”的手段,那拔火罐真的能排毒吗?拔罐后的淤血就是身体的毒素吗?
一、拔罐后,出现的淤血是体内的毒素吗?
拔火罐是中医传统技术,关于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是一种建立在负压和温热作用的基础上的调理方式。
拔火罐时,借助罐内空气产生的真空压吸附在皮肤上,皮肤表面受到压力作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由于大量血液渗透于皮肤表面,就会呈现出拔火罐的“印子”,也就是淤血。
其实拔罐后,之所以皮肤会出现淤血,主要受到2个因素影响:
一是拔罐位置不同,一般血液和脂肪密度较密集的部位,颜色会深一些,如后背肉比较厚,拔罐颜色较深,而腿部肉少,则颜色相对较浅;
二是拔罐力度不同,不同的技师,不同的场合,拔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
所以并不是说,淤血颜色更深,体内湿气、寒气更重,拔罐深浅并不能作为疾病依据,且拔罐主要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体质是否适合拔罐还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二、拔罐能“包治百病”?辩证看待
拔罐技术源远流长,不少国人认为拔罐可治疗百病,就连外国友人如今也有不少尝试拔罐治疗。
拔罐真的“治百病”吗?
根据《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第2版)介绍,拔罐主要针对,腰背颈肩腰腿痛、风寒湿痹、软组织扭伤、带状疱疹、伤风感冒、哮喘、咳嗽、中风偏枯、及四肢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病症,还可用于解除疲劳。
拔罐之所以如此“万能”,有学者则推测与这几个机制有关:一是机械刺激,可以通过负压,刺激皮下神经、血管、肌肉等促进一系列反应;二是负压效应,通过对毛细血管破坏,刺激免疫细胞活性.
三是温热作用,拔罐的同时使血管扩张,血流量着呢宫颈癌,激发细胞吞噬能力,从而应对外界不良刺激。但在西方医学看来,目前尚缺乏严格的证据来支持拔罐疗法这一套理论。
虽然医学无法完全解释拔罐效应,但拔罐确实存在一定的好处,但也不能盲目跟从。
北京同仁医院针炙科主任医师杨威提醒,以下人群并不适合拔罐,盲目进行,反而会刺激病程或引起身体不适。
1、体质弱者、皮肤容易过敏或有溃疡的人;
2、全身剧烈抽搐或情绪烦躁不安者;
3、刚重度失血后者;
4、女性月经期以及妊娠女性;
5、肺部基础病患者。
三、拔火罐不注意好5点,后果或不堪设想
对于符合条件者,要想通过拔火罐理疗,一定要注意好以下几点:
选择有正规资质的场所
拔火罐属于医疗行为,进行拔罐时,应明确是否技师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书。拔罐前,也可以观察室内环境,是否保持恒温,有无存在风口。
注意拔罐部位
拔火罐要注意一些特殊部分,包括体表大血管处、静脉曲张处、肌肤松弛的部位、五官以及前后阴部,妊娠期妇女的腹部都不宜进行。
另外,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较为敏感部位,也不宜进行。
切勿同样的部位反复拔罐
部分人认为拔罐有效,喜欢在同一部位反复拔罐,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皮肤受损,引起红肿、水疱等,引起身体不适。
不是时间越长越好
拔罐并不是时间越长,效果越佳。超过1小时的拔罐非常危险,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另外拔罐频率也不宜过高,每周2—3次为宜。
拔完后不要立即洗澡
拔罐后,切忌立即洗澡。此时皮肤较为脆弱,洗澡在水温和水流刺激下,容易造成皮肤破裂、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毛孔张开的情况喜爱,所以很容易着凉。
小九提醒大家,这种神秘的“东方力量”并不是百分百安全,在未经过专业的医生判断之前,最好不好自行前往拔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参考资料:
[1]《不是人人都能拔火罐!要避免6个认知误区 》.云南中医.2021-09-03
[2]《拔火罐为什么有效?》.科学网.2016-07-05
[3]《为什么很多运动员都爱“拔罐”?找到原因了!》.健康时报.2021-08-1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拔智齿专题,主要介绍关于智齿的知识,需要拔智齿的情况和拔智齿前后的注意事项,同时也提及了关于拔智齿的误区等相关讯息。
擅长领域: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其他疾病如慢性荨麻疹,暗疮,月经不调,儿科感冒胃肠调理等。
擅长领域: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慢性前列腺炎、糖尿病肾病、紫癜肾炎、痛风性肾病等各种原发、继发性肾病及内科疑难病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儿科矮小症、脾胃不好、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小儿肥胖症、小儿便秘、小儿鼻炎、营养不良、小儿咳嗽等以及成人郁证、消化、呼吸、耳鼻喉科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胃溃疡及结肠炎、胆囊炎、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咽喉炎、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