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爷爷今年72岁,到了这个年头也很难没点小毛病,但陈爷爷这个毛病还真有点难言之隐。
原来最近他上厕所的时候,大便总是带血,他以为是痔疮发作,就瞒着家里人自己买了些药用,但效果并不好,而且还有点越来越严重的样子。
想起之前孙子带自己做肠镜的时候查出了结肠息肉的毛病,但当时医生劝说尽快干预治疗,但他觉得既然不是什么大病没必要浪费钱做手术,所以就一直拖着没处理。
现在再次复查后才发现原来的小息肉已经越长越多,这可不是什么好迹象,于是医生当即取了活检2送病理才确诊为结肠癌。
医生提醒结肠息肉千万别轻视,往往都是结肠癌出现的前兆。
一、肠息肉→肠癌,到底有多远?
肠息肉,主要是发生在结肠和直肠黏膜表面的凸起病变,就像是肠管内面的肉瘤。息肉有炎性、腺瘤性、错构瘤性和其他类4种病理类型。其中以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最常见,而且炎症性息肉一般会随炎症治愈消失,但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失。
理论上来讲,从肠息肉到肠癌,会经过4个阶段:增生——腺瘤样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肠癌。
别看步骤挺少,但这个过程却是非常漫长的,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才会导致癌变发生。
专家提醒约有80%左右的肠癌都有过肠息肉病史,也就是说肠息肉早诊早治,其实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肠癌风险。
多数肠息肉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误诊为肠胃疾病,因此临床多通过直肠指诊、钡剂灌肠和纤维肠镜等方式进行筛查,从而发现和确诊息肉。
因此,肠镜是肠息肉检出重要工具。
二、每个人都会长肠息肉?到底该不该切?
据统计,50岁后是肠息肉的高发时期,但近来不少30几岁的人出现息肉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有数据显示,35-49岁检出肠息肉检的比例为10%-30%;超过50岁的人这一比例可达30%-67%。
那如果不幸检查出肠息肉,一定要切吗?其实这个问题还真要看情况:
1、看大小
在《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中有指出,当息肉直径≥5毫米时,建议内镜下切除;
2、看形态
形状规则,且边缘平滑的通常是良性,如果外观不规则,或者粗糙,有凹凸不平、星芒状开口或者溃疡、出血或坏死等情况,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很大,一定要切除。
3、看病理类型
增生性、炎性、错构瘤性息肉多为良性息肉,但腺瘤性息肉、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或者有锯齿状病变的往往恶性居多。
很多人以为息肉切除后,病灶就治愈了,其实非也!
如果生活习惯没有改善,致病基因依然息肉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及时息肉切除后也要按时复查。
有研究发现结直肠息肉复发率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一般多发性息肉术后复发率较高,息肉数量累积到一定地步也有可能癌变。
我国相关研究建议,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要进行至少40个月的随访,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及息肉的性质进行评估。
三、出现“三多两痛”要警惕,或是肠癌信号
据《内科学年鉴2022》中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76.9%的结直肠癌患者一确诊就是中晚期,而且结直肠癌早去症状很难发现,即使引起了排便异常、腹部不适以及消化问题,也很难联想到癌症,所以当你有以下这“三多、两痛”的症状要警惕:
1、大便多
一般正常情况下,排便频率会隔1-2天进行一次,但如果近期突然发现自己排便次数增加,还经常排不干净,还有便秘、腹泻等交替排便规律,可能是肠道黏膜受到肿瘤的刺激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
2、放屁多
一般和肿瘤生长位置有关,如果位置在直肠并接近肛门的话,受肿瘤影响直肠阻塞情,就会出现放屁频繁的情况。
3、便血多
便血也是肠癌常见症状之一,往往是因为肿瘤表层破裂出血导致的,但因为痔疮也有类似表现,所以经常会出现误判,一般痔疮引起的便血,只在大便表面沾有血迹,且颜色鲜红。但肿瘤引起的便血往往颜色更深,且混有粘稠的血液。
4、腹部痛
长期腹痛并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也要考虑肠癌的可能性,因为肿瘤增大过程中,肠腔空间被挤压,导致肠道梗阻才引发的强烈腹胀、腹痛症状,如果持续性出现类似情况且无法通过常规治疗缓解,需警惕结肠癌的可能性。
5、肛门痛
肿瘤细胞刺激神经末梢也会引起肛门疼痛,特别是位置在肠道末端附近的肿瘤,患者会感觉肛门有明显的坠胀感和疼痛感。
其实肠癌并不算完全的不治之症,早发现早干预情况下,也算是治愈率比较高的肿瘤了,所以预防肠癌,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患于未然,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参考资料:
[1]《结肠息肉没切,变成结肠癌!从息肉到癌,究竟有多远?》.上海新华医院.2021-10-12.
[2]《肠息肉→肠癌,到底有多远?》.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23-08-23.
[3]《为什么一发现肠息肉就要切除?这3种息肉易癌变》.生命时报.2024-01-2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