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请细心关注你的肠道保健

2008-10-06 09: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如果以下问题回答“是”的占2-3个,说明你的饮食习惯不佳,肠道开始抗议;如果回答“是”的占5个以上,表明肠道已经出现问题,肠道年龄偏高,是应该重视肠道保健的时候了。
请细心关注你的肠道保健


  首先用以下测试题来评估一下你的肠道功能:

  ●喜欢吃肉,厌恶青菜?

  ●经常放屁,且很臭?

  ●肚子经常发出咕噜声?

  ●生活压力过大?

  ●一周腹泻3次以上?

  ●一周便秘3次以上?

  ●肚子莫名其妙地疼痛?

  ●体重骤减或突然发胖?

  ●经常胀气?

  ●出现便血,粪便有血丝,或粪便颜色过深?

  如果以上问题回答“是”的占2-3个,说明你的饮食习惯不佳,肠道开始抗议;如果回答“是”的占5个以上,表明肠道已经出现问题,肠道年龄偏高,是应该重视肠道保健的时候了。

  肠道保健六大策略

  首先要坚持膳食结构的平衡合理。一日三餐的饮食应做到粗细搭配,荤素都吃,尤其是要常吃些全谷类、薯类、豆类、蔬菜瓜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不仅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而且能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活动,加速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排泄,有利于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这与古代医家提出的“要想长生,肠中常清”的道理是一样的。此外,做到吃饭定食定量,不暴饮暴食,不酗酒,注意饮食卫生等,对保持肠道年轻也很重要。否则,必将导致肠胃的疲劳,客观上帮了有害菌的忙,累及全身健康与寿命。有资料为证:科学家每天给试验的小白鼠较少的热量,它们的寿命明显增加,减少75%的葡萄糖摄入,能延长其25%的寿命。

  其二是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并持之以恒地参加锻炼,并常做俯卧撑、揉腹等,有利于增强腹肌,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出粪便,使肠道内菌群保持平衡,防止肠道老化。

  其三是要有愉悦的情绪。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情绪的好坏关乎到肠子的安危。诸如过度紧张、焦虑、压抑、恼怒、忧愁等不良情绪,皆可导致肠道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引起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因此,要学会调控和驾驭自己的情绪,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平常心,对维护肠道内环境稳定大有裨益。

  其四是严防肠病临身。一年四季特别是夏秋季节,诸如肠炎、痢疾、食物中毒等都会赶来凑热闹,而肠病无疑是肠道健康的头号杀手。

  防病要点有:

  ●生活规律化,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搞好环境及家居卫生,消灭苍蝇、蟑螂。

  ●讲究饮食卫生,不吃变质、苍蝇叮过的食物,生菜要消毒洗净,瓜果要洗净后削皮吃。不在流动摊贩、卫生条件不好的饭馆吃饭,不要拿着食物边走边吃。养有宠物的家庭务必搞好卫生,切忌一边吃东西一边喂宠物。

  ●出汗太多或在高温环境工作,应喝些淡盐水或淡糖盐水,以补充能量与盐分。

  ●一旦得了肠病,要及时就医,务求彻底治愈。

  其五是合理用药。不少药物是肠道的冤家对头,位列黑名单之首的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由于本身的刺激作用以及对前列腺素的抑制,而损伤肠道黏膜,甚至诱发胶原性结肠炎,如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吡罗昔康、布罗芬、萘普生等。

  紧随其后的当数抗生素。这类药物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伪膜性肠炎,以广谱类抗生素为最,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利福平等;另一类可诱发出血性结肠炎,以氨苄西林、双氯西林、红霉素、麦迪霉素等为代表,通过致敏反应引发肠黏膜出血。

  此外,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利血平、降压灵、胍乙定等降血压药物,甲苯磺丁脲等降血糖药,或者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或者抑制细胞增殖与上皮修复,或者直接刺激黏膜而损伤肠道。故生病吃药要请医生处方,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选择疗效好而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尽量趋利避害。自己去药店购药要主动接受医生的指导,不要仅凭药品说明书而擅自行事。

  其六是借助于某些保健食品,如食用乳酸菌等有益菌,直接将其吃进去,是快速的改善肠道功能的办法。另外就是食用大豆低聚糖等营养肠道营养品。它们不会被消化系统分解吸收,也极少被其他细菌所利用,几乎能全身到达“岗位”——肠道,从而促进双歧杆菌生长。

(实习编辑:简燕娴)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相关专题
关注尿床儿童

近日,广州首份儿童遗尿症调查结果出炉:广州儿童遗尿症平均发病率约为7.75%,郊区小学学生发病率高于城市小学学生,前者最高可达15%,而且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孩子越容易患遗尿症。调查还显示,超过50%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发生尿床不为重视,觉得尿床不是一种疾病,认为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自动痊愈,从而耽误了孩子的诊治。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