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卓勤教授就当今保健品市场情况做演讲
健康问题是当今的热门话题,而借助营养学的热潮,保健食品打着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的口号也逐渐进入百姓家庭。1987年蜂王浆的出现拉开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帷幕。上世界90年代中期是中国保健品市场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国内生产厂家超过3000家,产品品种达2.8万种,随后经过几次发展的起伏,于2000年左右恢复到3000家的规模。进入21世纪后,外资纷纷涌入中国的保健品行业,同时中国保健品总额也在不断缩水。
中国保健品总额缩水的原因除了外资产品的竞争之外,本身的行业结构也存在极大的弊端。不同于普通食品的销售,保健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使用的环节都必须倍加严谨,而这些产业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对整个行业都是致命的打击。
保健食品并不具备药物的治疗功效
多数消费者看到的保健食品广告都存在夸大作用的成分。虽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保健食品的广告内都涉及“治疗”等字眼,但保健食品不同于药物,对于人体疾病或不良反应并无治疗的功效。其对于人体的作用仅限于“调节”。根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第二条,保健品是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此外,保健食品与药物需要通过的质量检测部门也不一样。从这个角度看,保健食品也无法达到药品属性中的“治疗”这一项内容。
五大弊端制约保健食品发展
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的保健产品曝光期一般在三至五年,随后就会慢慢在市场中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新款的保健产品。相对于中国传统行业诸如中医、饮食餐饮等,不足以五年的更新速度实在难以在保健品行业出现老字号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难以对特定的保健产品留有印象,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经营与发展。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保健食品“难以撑过五年”的命运呢?蒋教授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以下五点原因。
第一,保健食品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若一家企业经营某种保健食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其他的商家也趋之若鹜的生产同等产品,跟风现象严重导致企业自身定位不准,难以有金牌产品立足市场。这种跟风行为同样容易分散消费者注意力,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第二,保健食品质量堪忧。尽管目前国内保健品市场推行“蓝帽子”的质量认证,但是现在“蓝帽子”的监管并非十分完善,一些不法商家依旧能找到可钻的空子。“蓝帽子”商标仅能代表产品属于保健品行业,并不能为产品质量作出保证。所以这样良莠不齐的保健品市场实在难以给消费者十足的信心。
第三,夸大宣传。前文已经提过,不少保健品企业在广告宣传上会出现“治疗”等字眼,但其实保健品本身并无治疗的功效。这样的广告措辞等于是欺骗消费者,对于消费者的“回头率”百害无一利。
第四,加入西药或者禁用原料。部分不法商家为了提高保健产品的效用,会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一些药物成分或者禁用原料。
第五,原料以次充好。这种情况在保健食品中很常见,用假冒伪劣的原材料充当一些对人体有利的成分进行保健品制作,导致产品的质量大打折扣。
中国保健产品发展应大力发展中草药保健品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保健食品必将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龙头戏码。既然保健品行业的现状如此不景气,那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保健食品的质量和口碑呢?
蒋教授提出,在未来,促进我国保健品发展的关键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健全完善保健食品法规与标准;第二应该加大保健食品发展中的科技投入;第三,要大力积极的推进GMP以及HACCP技术;最后,中国保健品产业想要发展需要结合具体的国情,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的中草药保健食品。
当然,在保健产品不停采取科技投入与新技术的同时,监督和管理也要抓紧。蒋教授认为,在这个行业的监督管理中,需要一方管理两方监督。即要求企业自身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方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知名度;政府行政部门和社会群众相结合履行监督的职责。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擅长诊治咳嗽、哮喘、厌食、腹泻、胃炎、遗尿、血尿、肾病、湿疹、荨麻疹、多汗症、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及小儿体质调理。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骨折脱位,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状、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保健;感冒、咳嗽、胃脘痛、胃炎、肠炎、便秘、头痛、失眠、眩晕、抑郁症、耳鸣耳聋、痛风、亚健康的平衡保健;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扁桃体炎、咽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