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体力劳动者,如建筑工人、农民等;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者,如夏季烈日下指挥交通的交警,工厂锅炉工人等;居住条件差,待在不通风处者;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及某些慢性疾病患者。
哪些人容易中暑
重体力劳动者,如建筑工人、农民等;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者,如夏季烈日下指挥交通的交警,工厂锅炉工人等;居住条件差,待在不通风处者;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及某些慢性疾病患者。
以下人群容易出现中暑,要特别当心:
(1)考场外等待孩子的家长们。
(2)夏天驾车带孩子出门的父母,下车时把孩子留在熄火的车内。
(3)各大高校开学前的新生参加军训。
发现有人中暑该如何处理
首先应将中暑者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让其平卧,松开或脱下衣服。
使用电风扇、空调,并按摩中暑者四肢及躯干,促进循环散热。
将冰袋置于中暑者额头、脖子两侧(两侧颈动脉处)及两侧腹股沟区;凉水擦洗全身,有条件的可以在凉水中加入少量酒精以促进蒸发散热。
体温降至38℃后,可适当放缓或停止降温。
若中暑者神智尚可,可给予适量冰淡盐水及清凉饮料以补充水分和盐。
已发生昏迷、抽搐等症状的重度中暑者,应立即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运送过程中注意为中暑者遮阳,并使用冰袋等降温措施。
若中暑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若现场无人能做心肺复苏,应大声向周围呼救,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做好准备防中暑
要关注天气情况,尽量减少在高温天气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尤其是发布高温警报的天气更应尽量避免外出。
每天的10时~16时是一天之中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若需要在这一时段外出,应做好防暑准备,如打遮阳伞,涂防晒霜等,并尽量避免直接暴晒在烈日下活动。
家中以及身边常备防暑药物,如清凉油、风油精、人丹、藿香正气水等。
平时多喝水,尤其是在炎热的环境下以及运动、重体力劳动时更应及时喝淡盐水补充水分和盐。
善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及绿豆汤、酸梅汤等自制消暑饮品。
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中暑的高危人群应合理计划在高温天气下的学习、工作安排。
工厂、建筑工地等单位负责人应做好在高温天气下的工作安排,给员工充足的休息,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皮肤病、自身免疫病、妇科病、内科杂病及老年病健康调理,如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痤疮、皮肤瘙痒症、急慢性咳嗽、过敏性哮喘、鼻炎、高血压、心脏病、乳腺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病、附件炎、肾病、痛风、甲状腺疾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胃肠病、风湿病、颈椎腰椎病、内分泌失调、抑郁症、失眠等。
擅长领域:擅长诊治咳嗽、哮喘、厌食、腹泻、胃炎、遗尿、血尿、肾病、湿疹、荨麻疹、多汗症、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及小儿体质调理。
擅长领域:运用“扶正去毒,攻补兼施”方案治疗各种肿瘤,令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备受患者及家属信赖。 重视“理气、养阴、通瘀”治疗乳腺病、月经不调、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其它妇科杂病等。 善用“中医综合治疗 (内服、针灸、外治、食疗)”的方法诊治各种胃病、急性及慢性肠炎、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痛风、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症、肥胖症、心悸、失眠、肺病、心血管病等疑难杂症以及疼痛性疾病。 传承清代名医吴师机中医外治""膏治百病""之法,创立""古方中药穴位贴敷治法”,不仅大大增强治病疗效,而且使用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