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遇的寒冬”传得沸沸扬扬。虽然已有国内专家表示这个说法不可靠,但是进入12月后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专家提醒,冬季保健,一定要注意健康温度计。
微降5℃ 受凉部位:呼吸道
注意人群:幼儿
对策:衣物要适时添加
应根据气候变化及时添加衣物,注意锻炼身体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家中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平衡饮食,多吃点青菜和水果,并注意饮水,保证足够的休息。天气变冷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特点增添衣物,但不是穿得越厚越好,只要摸摸孩子的背部热乎乎的,而又不出汗即可。
骤降10℃ 受凉部位:关节
注意人群: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
对策:保护关节
突然变天,很多人会有关节疼痛、肿胀的感受。在这个季节要注意保暖、防潮,感冒后要彻底治疗。有关节病变的人,应穿长袖衣、长裤睡觉,注意用护套保护好关节部位,避免直接吹风。要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食物;在症状明显,关节红、肿、热、痛时,要忌吃辛、热、燥的食物,如姜、辣椒、葱、羊肉、狗肉等。
猛降15℃ 受凉部位:心脑血管
注意人群:中老年人以及高血压患者
对策:监测血压保护头部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定期测量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并合理治疗。要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前期症状,如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性格改变或头晕、记忆力减退、动作失调、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要高度重视。忽冷忽热的环境下,容易发生脑出血,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最好不要在寒冷中受冻,要注意保护头部,不要迎头吹寒风。
暴降20℃ 受凉部位:四肢末端
注意人群:女性和孩子
对策:做好四肢保暖并运动
寒冷是长冻疮的根源,特别是手、脚、耳等末梢部位。而且冻疮的复发率很高,因此,对付冻疮关键在于预防,而且越早越好。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营养不良、贫血等易患冻疮者应加强营养;入冬后注意保暖,特别要关注四肢末端、耳郭等冻疮好发部位;外出时皮肤宜涂油脂,避免长久接触寒冷潮湿,保持皮肤干燥;对冻疮好发部位可经常进行按摩及温水浴,以改善血液循环。
相关链接
如何让身体变得更“抗冻”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提高自身的御寒能力呢?不妨学学以下招数:
和“天然空调”互动 锻炼抗寒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在气温不太低时,多做户外运动,和太阳这个天然空调互动。
温柔运动,微微出汗 冬季运动应遵循渐次递增原则,切忌随性加量,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即可。
红花泡脚,每天30分钟 怕冷的人,可以选择每天用热水泡脚30分钟,泡脚水中加入桂枝、红花、艾叶这些中药,效果会更好。
床头放柑橘 中医认为,柑橘性温,散发出来的强烈气味可祛除病毒。
常喝枣姜汤 用大枣10枚,生姜5片煎茶,每晚服用1次,能起到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减少感冒及其他疾病的作用。
(实习编辑:叶洁斯)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你可知香薷饮?既能解暑还能消肿!
2019-05-15
这三样东西你还在吃?痛风找上门是太轻而易举
2019-04-29
宫颈癌疫苗接种年龄有讲究,什么时候打疫苗才有预防作用?
2019-04-12
乳腺增生会发展成为乳腺癌吗?
2019-04-12
蒋红玉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固生堂国医馆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
李昊主任医师上海市同济医院擅长领域:在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擅长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扭转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等病理改变;运用中医治疗消化道肿瘤以及治疗顽固性失眠具有良好效果。
江书刚主治医师成沈阳市国医甲状腺医院擅长领域:擅长甲亢、甲状腺结节、甲亢突眼、甲减、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疑难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