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之后,万物复苏,散发出勃勃生机,白天渐长,气温、日照、降水也随之增多。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意在于人们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应该怎样在春季巧养生呢?河南省中医院内科毛德西教授说,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这包括以下几方面:
精神养生: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的好心态。
饮食养生: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因为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黏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以补充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的缺憾。中医认为,春季是肝旺之时,因时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因此应有目的地根据医生的推荐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药和食品,中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食品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但对于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含异性蛋白的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蟹之类。
起居养生: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适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散行”。由于春季循环系统功能加强,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这种现象俗称“春困”。要适应这种生理变化,就应当早起,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以汲取大自然的活力,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精力充沛。但年高多病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其安全系数的计算公式为180-年龄,要保持在活动后心率最高不超过安全系数为最佳。在衣着上,由于早春气温乍暖乍寒,而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御寒能力有所减弱,因此,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太早脱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防病保健:春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期,如流感、流脑、腮腺炎等疾病。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犯肺之路。在运动上,动作宜舒展,一般可选择散步、慢跑、放风筝、郊游等。
(实习编辑:刘秀琳)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顽固性咳嗽,暗疮,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荨麻疹,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和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养等方面有独特经验。
擅长领域:运用“扶正去毒,攻补兼施”方案治疗各种肿瘤,令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备受患者及家属信赖。 重视“理气、养阴、通瘀”治疗乳腺病、月经不调、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其它妇科杂病等。 善用“中医综合治疗 (内服、针灸、外治、食疗)”的方法诊治各种胃病、急性及慢性肠炎、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痛风、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症、肥胖症、心悸、失眠、肺病、心血管病等疑难杂症以及疼痛性疾病。 传承清代名医吴师机中医外治""膏治百病""之法,创立""古方中药穴位贴敷治法”,不仅大大增强治病疗效,而且使用方便快捷。
擅长领域:擅长于肛肠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并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肛肠科常见、疑难疾病,如:各种类型的环状混合痔;高、低位复杂性肛瘘;高、低位肛周脓肿及复杂性多间隙脓肿;肛裂;直肠息肉;直肠、肛管狭窄;肛窦炎;藏毛窦;化脓性汗腺炎;坏死性筋膜炎;炎症性肠病;出口梗阻综合症等,手术效果显著,后遗症及并发症少,以出色精湛的手术赢得了病人的信任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