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小满节气如何养生?衣食住行要遵循5个原则

2021-05-21 09:22:49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5月21日是小满节气。随着小满节气的到来,天气逐渐炎热,雨水迅速增加,日常养生也应该顺应这些气候变化。小满时节,我们在起居、情志、着装、饮食等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月21日是小满节气。小满节气该如何养生?小满过后,天气炎热、雨水增多,身体又极容易觉得困乏。此时我们应该抓住时机祛除体内寒气,在着装、起居、饮食等方面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着装要清凉,风扇空调别对着吹

小满时节天气逐渐炎热,衣着更应简单凉爽,才有利于汗液和热量的疏散。有些年轻MM们喜欢穿露脐装、短背心等,此时建议最好选择纯棉布料,因为棉料更容易吸收人体汗液。如果在清凉的同时又不想过于暴露,39保健编辑建议可以在纯棉背心外面再搭一件化纤外衣。

除了着装清凉,有些人喜欢在大量出汗后背对空调或风扇,从养生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当的。因为大量出汗时毛孔放大,背对空调或风扇会导致寒邪之风从风池穴等穴位迅速进入人体。长此以往,湿邪之气累积过多就会造成头痛、头晕等症状。夏季若是一定要使用空调,温度不应低于24℃。如果室内温度调得太低,容易发生“空调病”,感冒、咳嗽、发烧……随之而来。

2.饮食清淡多喝汤粥,少吃生冷

进入五月之后,天气炎热、细菌滋生,一些疾病也随之而来。同时,由于夏季出汗多,体内水分流失多,人体的消化功能变差。而在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中,汤粥类既富于营养又最容易消化。而且汤粥类不仅做法简单,还有助于身体吸收。因此,小满时节除了饮食清淡外,还应该多喝粥、多饮汤。

小满节气后由于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吃冷冻西瓜,冰淇淋等来解暑。虽然能享受暂时的清爽,但却给脾胃造成极大负担。人体胃肠温度一般为36℃,而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食物一般只有2℃?8℃,肠胃受到强烈的刺激,就容易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夏季贪凉易致体内寒湿加重,出现痘痘或脸色苍白。

3.晚睡早起+午睡

由于夏天昼长夜短,人们逐渐养成早起晚睡的习惯,午饭后进行午睡是一个良好的补眠方法。特别是夏季中午1点到3点时气温最高,人容易出汗且食欲不振,而午饭后胃肠的血液供应量增加,供应到大脑的血液就相对减少,所以人们总是觉得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对于上班族来说,趴桌子午睡不利于身体健康。那么就可以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30分钟。专家提醒,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一般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如果午睡时间过长,大脑的血液量减少、呼吸频率减慢、人体的代谢活动相对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醒来之后匆忙去工作或学习,大脑气血不足就会使人感到头晕目眩。

4.冬病夏治轻松告别寒疾

冬季最常见的就是寒性疾病。患者多为虚寒性体质,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等。寒气容易在人体内沉积,冬天治疗寒症无异于雨天晒衣服,是很难达到效果的。而夏天的时候,积寒会躲在膀胱经和关节处,则容易被赶出来。中医提倡“冬病夏治”,该理论的依据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来治疗某些寒性疾病,从而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祛除寒疾的关键是要内服偏温热的饮食同时外散风寒。

可以说,夏天赐给了我们排除寒气的自然疗法。在夏季要让身体尽量顺应自然的规律,减少吹空调和吃冷饮的频率。空调吹出的冷气会从皮毛侵入人体,冷饮也会从肠胃而入,这样是不利于排除寒气的。夏季心火最盛,此时多喝温水,适当运动出汗,才可以帮助你治疗寒疾。

5.注意养心,切莫大喜大悲

烦闷、头晕、寝食难安……一到夏天,很多人常常觉得浑身乏力。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季与人体内的五脏六腑都是相互关联的。《黄帝内经》记载:“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志为喜,喜伤心。”很多人知道“怒伤肝”,却极少有人知道“喜伤心”。

39保健编辑特此说明,“喜伤心”不是让人不能笑,不能开心。而是希望大家可以适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喜大悲、起起伏伏。由于夏季心阳最旺,此时最适合养心。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和身体内分泌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这种情况下,情绪经常出现大波动、饮食不慎等,都有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尤其是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老年人,在“小满”之时更要做好自我调节。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